关注:
你当前的位置 > 利来备用网 >
利来备用网
用四年绘一幅学生成长的“自画像”
页面更新时间:2024-05-19 17:36

  再过不久,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罗洪就将跟随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,奔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市,开始自己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。

  一个月前,罗洪刚刚参加了自己的本科毕业典礼。典礼上,罗洪不但拿到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儒林外史评序,还拿到了一份特殊的“第二课堂”成绩单。正是这份特殊的成绩单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洪对于自己人生的规划,也导致她最终踏上了支教之路。

  让时间倒流至4年前的2017年。当年,罗洪刚刚成为一名西南交通大学的大一新生。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同时,她还拿到了一本小册子,其中介绍了学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。同时她也得知,如果在未来四年自己在第二课堂拿不到足够分数,将不会拿到毕业证书。

  “2017年,我们首次尝试将第二课堂纳入必修课程,这届学生也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。”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,西南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张军琪说。

  据他介绍米派,早在2013年前后,西南交大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关于“第二课堂”工作的探索。“当时我们做了一些调查,发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中,有大约4/5属于课外时间,但对于这些宝贵的时间,学生的利用率却普遍不足,大把的时间被荒废。”张军琪告诉记者啮合线,怎样能把这些时间利用好,通过给学生提供更“有质量”的学生活动,提高他们的生活素质简谐运动,成为了当时学校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。

  这一思考的最终结果,便是该校将全校的学生活动进行整合和优化,并将其与提升学生素质有关的内容相互渗透,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,同时搭建第二课堂信息网络平台,从而实现学生第二课堂培养的科学化管理、规范化实施、全员化参与和全程化跟踪。

  “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中,高校普遍面临一个棘手难题。”受访时,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沈火明表示,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,且中小学教育过于侧重升学考试,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并不能令人满意。

  “与此同时,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关注的重点领域依然是第一课堂教学,但第一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,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帮助十分有限;相比之下婉约派,第二课堂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,都更适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幅内摆线,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很多高校关注的盲点。” 沈火明直言,正是这种“错位”,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。

  正是在对这种人才培养“错位”慢慢纠正的过程中,西南交大校方对于“第二课堂”的认识也逐步明晰起来。

  “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,人们通常总结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,但这样的划分有些过于笼统。”张军琪说,因此,西南交大将其归纳为7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、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、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、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、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、社会工作与领导能力,以及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。每个核心素养对应一个第二课堂的课程模块,由此将第二课堂“课程化”。

  至2017年,该校更是出台规定,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64个学时(原则上每1个小时计1个学时)的第二课堂学习才准予毕业。其中,前六个模块必修环节为48个学时,并对每个模块分别规定了最低学时。

  翻开罗洪的成绩单可以看到,大学四年罗洪所修的全部第二课堂课程一共有98个学时。其间,她曾先后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、联合会部长、协会会长、青年传媒融媒体中心理事长等职,因此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在她的成绩单上占了很大比重。

  “我们将第二课堂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中,是希望以此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施加一份外力。但是,相较于外力,能够保证该项工作持续推进的其实是我们的课程设置,以及为学生留出的发展空间。”沈火明介绍说,就在实施这项改革的同时,该校也将指导第二课堂的工作量计入到教师的整体工作量内,由此激发教师开发第二课堂内容的热情健身器材,并建立了相应的精品项目库,目前已包含118个校级精品项目,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。

  “我们规定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完成64个学时,但从今年首批毕业的学生情况看,很多学生所修学时都大大高于规定数量,有的甚至超过100个学时。” 张军琪说。

  “可以说,第二课堂改变了我的职业选择,我愿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贡献一份力量。”罗洪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,从大一开始,她就参与到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中。逐渐地,罗洪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于是,她不但在校期间将课外时间集中投入到志愿服务中,还在毕业后踏上了支教之旅。

 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,当前,缩减学生的学分以及学时量已在国内高校成为一种趋势,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缩减学生的课时量。而西南交大为学生规定第二课堂的学时端面齿轮,似乎有“逆流而上”之嫌。

  “其实近年来,西南交大也在不断缩减第一课堂的学分量,目前大部分专业课程已经从180个学分缩减至约160个学分。如果按照一个学分需要16课时计算,第二课堂所增加的课时量远不及第一课堂缩减的课时量。”他说。

  在沈火明看来,所谓课时量的增减并不是第二课堂成败的关键性因素,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第二课堂学习,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,构筑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立体网络,这才是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  交谈中,“引导”是沈火明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汇。“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,也就是教师如何从自身出发,设计出既符合时代定位,又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作用,引发学生兴趣的课程,这需要教师下很大功夫。”

  在这方面,该校教师黄德明所开设的第二课堂课程“老兵精神与新时代的弘扬传承研究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
  “这门课程最初缘起于我在做项目时与抗战老兵的几次接触。过程中,我发现老兵的很多故事对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很有帮助。”黄德明说,当他将这一想法告知校团委后,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支持组件,这门课程也从最初简单的组织学生寻访老兵,慢慢演变为“做一堂鲜活的党课,举办一系列老兵主题活动动摩擦力矩,形成一个老兵故事的宣传矩阵,做一套饮水思源的文创产品,写一本老兵回忆录”的“5个1”工作体系。

  不久前,在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总决赛上,以这门课程为基础形成的参赛作品获得了全国一等奖。

  “通过第二课堂建设,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用四年的时间,完成一次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蜕变。而当他们完成本科学业时,那张记录着第二课堂成绩的成绩单,也就相当于这些学生用四年时间为自己绘制的一幅成长的自画像。”张军琪说,“我们所做的一切,只是希望在未来学生的这幅自画像能够越来越美。”